绩效管理的魔力:海正药业23.92%净利飙升
海正药业上半年营收52.5亿元,扣非净利润暴涨23.92%。市场深耕、创新驱动、降本提效——让绩效管理从纸面跳进现实,干出真金白银。
第一板斧:市场深耕,把销售效率榨出最后一滴油
绩效管理在海正这儿,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,而是销售团队的血肉记忆。想想看,面对集采压价、渠道碎片化这些破事儿,他们咋还能让医院覆盖新增800家、县域市场打入200多个?答案是:把目标拆碎,用精细化管理把每一分投入换成产出。
先看数据,销售费用涨了6.41%到10.64亿,但收入却稳中有升。咋做到的?简单说,就是“精准投放,拒绝撒钱”。医院销售总部那1700人的队伍,不再是硬塞广告,而是搞学术驱动——心脑血管事业部的“三高共管”慢病模式,肿瘤药物事业部的百万患者覆盖,全靠学术会议和指南共识撬动医生信任。销售老总们私下聊过:“以前是跑断腿求订单,现在是靠方案换黏性。绩效指标?不再看拜访次数,看的是县域渗透率和患者留存率。”电商团队更绝,阿里、京东全域运营,C端转化率猛增,宠物电商销售额直接破亿,同比增长超60%。绩效奖金直接挂钩市场份额,谁说传统药企玩不转新零售?
集采业务就更显功底了。国家集采接续中标率100%,省级90%,听着像神话?背后是供应链绩效的硬功夫:原料药-制剂垂直一体化生产,订单交付率99%以上,质量审计通过率100%。生产总监的原话是:“集采不是拼低价,是拼谁不掉链子。我们考核的不是产量,是准时交付和缺陷率。”代理商管理也升级了——从“总代放羊”转向“省代精耕”,代理商培训纳入KPI,违规一次就出局。结果呢?代理业务利润双增长,库存周转快得飞起。
说白了,这板斧的核心是:绩效管理把“渠道扩张”这个虚目标,拆解成“准入数”“转化率”“合规率”等硬指标,再用数字化工具(比如AI营销体系)实时监控。现金流提升54.98%?那是销售效率榨干水分后的自然果实。
第二板斧:创新驱动,让研发不再是烧钱的无底洞
研发投入涨13.98%到2.02亿,但海正没让它打水漂。绩效管理在这儿化身“创新守门人”:不追热点,只盯临床缺口;不堆项目,只要能落地的硬货。他们的口号是:“烧钱可以,得烧出响动!”
心血管和肿瘤领域是主战场。1类新药HS387拿到临床批件,这可不是运气——绩效体系把“管线进度”和“团队激励”绑死了。研发部门分三级考核:基础研究看专利产出(累计授权508项),临床阶段看审批速度,引进合作看转化效率。合成生物学子公司浙江沄生刚成立,就和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签了对赌协议:技术验证达标,团队拿分红;逾期了,项目直接砍掉。一位研究员吐槽:“压力山大?但总比做无用功强。绩效奖金跟专利挂钩后,加班都带劲!”
前沿平台布局更显心机。小核酸、AI研发这些高大上的玩意儿,咋防它们变空中楼阁?海正用“双轨绩效”:学术成果归科学家,商业化归产品经理。比如RNA抑制剂法维拉韦进了国家流感诊疗方案,背后是医学部和市场部的联合KPI——一个管数据,一个管准入。上海新研发中心快竣工了,选址绩效报告写了50页:离医院近,临床试验提速30%。
人才绩效玩得更溜。“Z时代计划”让90后参与决策,合成生物学高端人才引进直接挂CEO督办。结果?研发费用产出比升了:核心管线布局加速,原研地产化(如特治星、甲强龙)省了千万成本。一句话:绩效管理让创新从“实验室玩具”变成“利润引擎”。
第三板斧:降本提效,把工厂和办公室变成印钞机
成本降7.41%?管理费用砍14.04%?这不是魔术,是生产和管理绩效的“外科手术”——每一分钱都要听见响。
生产端的绝招是“工艺+合规”双杀。原料药三大基地(台州、富阳、南通)的绩效指标就两条:单位成本降幅,缺陷率为零。工人优化发酵工艺,能耗降了15%;设备团队搞国产替代,维修费省了300万。车间主任咧嘴笑:“以前考核产量,现在考核‘每吨成本’。订单多?压缩换线时间;订单少?练技术储备。”质量更狠——EDQM和墨西哥审计全过,靠的是QEHS体系每日巡检,差错率和绩效奖金倒挂。动保业务生产线按欧美标准设计,成本没涨,但溢价来了。
管理端玩数字化赋能,飞书上线后,会议时间砍半。EHS三年整治计划?绩效挂钩晋升:安全违规一票否决。流程优化专案组逮着冗余开刀:采购部用集中竞价,原料成本压了8%;财务部搞债务优化,融资成本降了,利息支出少45.4%。人力部门最绝——高管带头下一线,绩效反馈24小时内闭环。员工调侃:“KPI变‘解难题数’,领导比我们还卷!”
现金流暴涨54.98%的秘密就在这儿:绩效管理让“降本”和“提效”成了肌肉记忆。供应链库存管控强化,应收账款周转加速——钱进来快,花出去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