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方式: 18616313725

专注医药机械及大健康行业

11亿营收背后,荣昌生物的绩效管理哲学

11亿营收背后,荣昌生物的绩效管理哲学

2025年11月18日  阅读 6 次

一、不拼加班时长,拼“临床价值兑现速度”

大多数企业的绩效表里,KPI是数字:销售额、转化率、上线时间。但在荣昌生物,他们的绩效底层逻辑,更像是在回答一个问题:你的工作,让患者多等了一天,还是少等了一天?

这不是口号。看他们研发投入的变化就明白了——今年研发费用降了近20%,但不是因为省钱,而是“优化管线”。换句话说,砍掉了一些短期内看不到临床突破的项目,集中火力打重点战役。

比如泰它西普(泰爱®),原本主攻系统性红斑狼疮,现在又拿下了重症肌无力的新适应症,明年干燥综合征也可能获批。每一个新适应症,就意味着一片新的市场,也意味着更多病人能用上这个全球首个双靶点药物。

而维迪西妥单抗(爱地希®)更猛,在尿路上皮癌里联合PD-1疗法,病理完全缓解率干到了63.6%,几乎是传统化疗的两倍。这种级别的数据,一旦获批,就是行业地震。

所以你看,他们的绩效导向根本不在“做了多少实验”“招了多少人”,而在“有没有推动一个药更快走向患者”。这是一种结果倒推的过程管理——你不一定要天天泡在实验室,但必须确保每个环节都在为最终的临床价值服务。
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敢减研发人员却不减产出。866个研发人员,平均年龄35岁左右,硕士以上占比接近45%。高学历+高效率,靠的是平台化技术和清晰的目标聚焦。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哪个“战区”,打哪场仗,不需要靠堆人力来赌概率。

---

二、销售团队不是“催收员”,而是“医学价值翻译官”

再说销售。很多人以为药企拼的就是渠道和回扣,但荣昌的做法完全不同。

他们在短短几年内建起了900人的自身免疫团队 + 500人的肿瘤团队,覆盖超1000家医院。听着像“人海战术”?其实不然。

这些销售代表大多有医学背景,不是去“推销”的,而是去做学术推广——把复杂的临床数据,翻译成医生听得懂的语言;把药物的作用机制,讲成真实世界里的治疗选择。

更重要的是,他们背的KPI不是“卖了多少支药”,而是“进了多少家医院”“完成了多少次专家沟通”“组织了多少场病例讨论会”。

为什么这么设计?

因为创新药最大的敌人不是竞品,是“认知滞后”。一个新机制的药出来,医生需要时间理解、信任、尝试。如果考核只看短期销量,一线团队就会拼命压货、冲短期指标,反而伤害长期口碑。

而荣昌的选择是:先铺认知,再谈转化。

而且两个核心产品都进了医保,价格透明,没法靠“溢价”赚钱。那怎么办?只能靠专业能力赢得处方权。这就逼着整个销售体系必须往“专业化”走,谁能把药讲清楚,谁才有机会。

某种程度上,他们的销售绩效体系,其实是对“医学价值”的二次放大器——研发创造了价值,销售负责把它传递出去。

---

三、高管不盯报表,盯“生态位卡位”

最后说说管理层。这家公司最让我惊讶的一点是:一群平均从业超20年的跨国药企老兵,居然愿意带着一家未盈利的本土公司死磕原创药。

他们图什么?

答案藏在战略绩效的设计里。

你看他们这几年的动作: 

- 泰它西普授权给美国Vor Bio,布局全球自身免疫市场; 

- 维迪西妥单抗早期就License-out给Seagen,换来了海外开发资源; 

- RC28眼药交给参天制药,专注做大中华以外权益…… 这些都不是简单的“卖专利”,而是典型的全球化生态卡位。他们很清楚,中国的市场再大,也只是全球的一部分。要想真正成为世界级药企,必须从第一天就按国际规则玩。

行绩咨询

行绩咨询专注医药及大健康行业!
手机(微信): 13818006216 宋老师
手机(微信): 18616313725 范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