凯莱英半年净赚6亿背后的绩效管理狠招
01 刀刃向内:降本增效的利润魔法
当同行还在为营收增长挣扎时,凯莱英2025年上半年上演了一场“利润增速碾压收入”的戏码:营收31.88亿元(+18.2%),净利润却暴涨23.71%至6.17亿,利润增速足足高出营收5.5个百分点!
这背后是刀锋般的成本管控:
- 小分子业务毛利率逆势提升0.6% 至47.79%,在红海市场中硬生生抠出利润
- 管理费用增幅(+4.58%)远低于营收增速,销售费用反降11.2%
- 新兴业务更夸张——化学大分子板块收入激增130%,毛利率猛拉9.5个百分点
连欧洲客户都疯狂下单(收入暴涨200%+),而秘密藏在财报角落:“持续落实降本增效措施,切实提升净利润率”——看似套话,实则是把成本控制刻进DNA的绩效铁律。
---
02 押注未来:增量业务的闪电战布局
当传统业务增速放缓(小分子收入+10.6%),凯莱英的绩效指挥棒猛然转向新兴赛道:
化学大分子成头号引擎
- 多肽/寡核苷酸收入3.79亿(+130%)
- 手握8个毒素连接体NDA项目
- 多肽产能年底将达44,000L,产能扩张与订单增长同频共振
制剂CDMO打破天花板
- 完成FDA、PMDA、NMPA三大认证“通关”
- 首次实现美国商业化供应
- 布局脂质体、LNP等前沿剂型,把实验室技术变成印钞机
最狠的是订单储备:新兴业务在手订单激增40%,9个PPQ项目整装待发。用绩效机制倒逼团队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”——这才是增长不减速的核心心法。
---
03 技术押注:研发投入的复利革命
当部分企业砍研发保利润时,凯莱英反手掏出2.86亿研发费(占营收9%),换来的是:
- 连续化反应技术节省30%生产成本
- 自动化酶进化平台落地20+项目
- 半年新增专利51项,16篇论文登顶《自然》等顶刊
更震撼的是人才配置:
- 研发团队4251人,37%为硕博高研
- 引进54名高级人才,含24名博士
- 用“技术入股+项目分红”绑定顶尖大脑 把实验室变成利润发动机——合成生物技术产出工信部首批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,500L GMP车间刚投产就交付临床II期样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