亏损1.4亿!万泰生物有哪些软肋
2025年上半年,万泰生物交出了一份让投资者大跌眼镜的成绩单:营收同比下滑38%,净利润亏损1.4亿元。作为国产HPV疫苗的龙头企业,这样的业绩表现确实让人意外。
一、战略执行脱节:疫苗业务"哑火"拖累全局
九价HPV疫苗获批时,市场一片欢呼,谁曾想现实却给了当头一棒——疫苗板块收入大幅下滑,直接导致整体业绩"跳水"。这就像精心准备了一场盛宴,结果客人只吃了开胃菜,战略规划与实际执行严重脱节。
问题可能出在哪?
1. 市场预判失误:政府集采、九价疫苗扩龄等政策变化,企业应对迟缓。半年报轻描淡写的一句"销售不及预期",背后却是市场反应机制的失灵。
2. 资源分配失衡:IVD(体外诊断)业务毛利率稳定在17%,但研发投入却骤降42%。在创新驱动的生物医药行业,这种"节流"无异于自断经脉。
绩效启示:
KPI不能只盯着短期财务数据,必须建立"动态战略预警机制",把政策变化、市场竞争等非财务指标纳入考核,确保管理层对长期价值负责。
二、研发管理粗放:烧钱≠创新
研发费用降幅高达42%,看似"降本增效",实则隐患重重——20价肺炎疫苗、带状疱疹疫苗等10个在研项目嗷嗷待哺,这时候砍研发,无异于杀鸡取卵。
可能暴露的问题:
- 项目评估不科学:半年报列了18项新专利,但能商业化的有多少?研发团队恐怕自己都说不清。
- 人才梯队断层:虽然高调引进名校博士,但核心岗位仍依赖"有国际经验的人才",就像足球俱乐部狂买外援,青训却跟不上。
绩效启示:
研发团队需要"赛马机制":
- 头部项目:重点投入,确保快速商业化
- 长尾项目:定期评估,实行"末位淘汰"
别再搞"撒胡椒面"式的平均主义了!
三、国际化"虚胖":23国准入≠23国赚钱
"已进入23个国家"——听起来很唬人,但仔细一看,在尼泊尔、巴基斯坦等市场,基本是靠政府公益项目撑场面,商业化收入微乎其微。
三大硬伤:
1. 价格战陷阱:在埃及等市场,二价HPV疫苗售价不到国内的1/3,完全是"赔本赚吆喝"。
2. 本地化不足:在印度卖戊肝疫苗,连印地语支持都没有,就像在川菜馆卖甜豆腐脑——再好的产品也卖不动。
3. 文化冲突:WHO认证在发达国家是金字招牌,但在发展中国家,性价比才是王道。 最尴尬的是:国际业务收入占比不足5%,所谓的"全球化战略"基本是个空架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