绩效指标分解(一)-绩效指标分解的方法
绩效指标确定后,企业需要从上向下逐步进行分解,分解的过程应科学、合理,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战略落地。目前较为常用的绩效指标分解方法有绩效指标分解矩阵法、价值树法、 KPA(关键绩效领域)法和价值链分解法。
(1)绩效指标分解矩阵法
绩效指标分解矩阵法较为简单直观,兼容性强,它既可以分解定量绩效指标,也可以分解定性绩效指标。表 4-2 为用该方法进行绩效指标分解的举例。

从上表中可以看出,成本降低率、销售额为公司级指标,企业应将这些绩效指标逐个分解,针对不同部门确定不同的绩效指标。例如,对成本降低率进行分解,分解到财务部是融资成本降低率,分解到销售部是销售费用降低率,分解到采购部是采购成本降低率等。企业在绩效指标分解过程中,有两点需要注意:一是抓大放小,抓住主要矛盾;二是部门要能完成分解后的绩效指标,甚至超额完成公司级绩效指标。
(2)价值树法
价值树法来源于财务分析的重要工具——杜邦模型。杜邦模型把净资产收益率拆分为三项要素:销售净利润率(净利润 ÷ 销售收入净额)、总资产周转率(销售收入净额 ÷ 平均资产总额)和权益乘数(资产总额 ÷ 股东权益总额)。计算公式为:
净资产收益率 = 销售净利润率 × 总资产周转率 × 权益乘数
其中,销售净利润率代表企业的盈利性、总资产周转率代表企业的资产效率、权益乘数代表企业的杠杆率。
杜邦模型在财务分析领域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。杜邦模型的公式可以做出多种分解和演变,如销售净利润率,以制造业企业为例,相关公式如下:
销售净利润率 = 净利润 ÷ 销售收入净额
其中,
净利润 = 销售收入 – 总成本
总成本 = 制造成本 + 销售费用 + 管理费用 + 财务费用
通过上述公式,可以把总成本分解为制造成本、销售费用、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。我们也可以用图形表示,如图 4-4 所示。

企业应用价值树法进行绩效指标分解有两个注意事项。
一是指标分解须有严格的运算关系,如加总关系(总成本 = 制造成本+销售费用+管理费用 +财务费用),这就要求指标必须是数字,能够量化。因此,价值树法多用于定量指标的分解。
二是每个指标分解项都必须有承担的组织或个人,如制造成本指标由生产总监承担、销售费用指标由销售总监承担等,否则分解就没有意义。
(3)KPA 法
KPA 法即关键绩效领域法,是用来分解定性绩效指标的一种方法。例如,评选优秀学生,优秀学生的评选标准是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,那么对应的 KPA 就是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,评选指标就可以分解为品德好、成绩好、身体好、讲文明、爱劳动等。在企业管理中,如果某企业的公司级绩效指标有“获得省部级文明单位”,那么就可以用 KPA 法将这个指标分解为与物质文明、精神文明等相关的指标。
企业应用 KPA 法进行绩效指标分解要注意以下两点。
一是 KPA 不能多,三个及以下最好,多了就不能称为“关键”。
二是每个 KPA 要符合“相互独立,完全穷尽”原则,简单来说,就是不重不漏。 KPA 法因其简单明确,逻辑清晰,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,这种方法有助于企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。
(4)价值链分解法
价值链分解法又称流程分解法,就是把流程最后一个环节的要求向前分解到流程的每个主要环节。这种绩效指标分解方法符合前面所述的“下要提高企业运营效率” 原则,如在工业品生产企业的经营流程中,客户需要企业及时交货,企业的生产部门就要保证生产计划按时完成,采购部门必须保证物料齐套、及时提交物料清单( BOM)等,这样企业就可以针对“及时交货”这一要求,将指标分解为生产计划按时完成率、物料及时齐套率和 BOM 及时提交率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