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李药业逆势增长的背后:绩效管理如何成为它的“隐形引擎”?
一、绩效不是“考核”,是战略落地的翻译器
很多企业把绩效管理做成了“秋后算账”的工具,定指标、打分数、发奖金,流程走完就结束了。但在甘李,你能明显感觉到,绩效的核心功能是“对齐”——把国家政策、公司战略、部门目标、个人动作,全部统一到同一频率上。
比如报告中反复提到“将国家政策红利与企业战略目标深度融合”。这句话听起来很宏观,但落到执行层,意味着:
集采中标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。甘李借助集采迅速扩大医疗机构覆盖,提升产品渗透率——这不仅是销售任务,更是战略绩效的核心指标;
在国际市场,他们不仅看销售额,更看重“本土化运营能力”、“长期合作伙伴关系”,甚至具体到“巴西PDP项目”这种战略性突破。
这种绩效设计,不再局限于财务指标,而是把战略意图转化为可跟踪、可评估的行为结果。说白了,好的绩效体系,就是确保“做正确的事,而不仅仅把事做对”。
———
二、研发投入26.7%!但光有钱远远不够
甘李上半年研发投入5.52亿元,占营收26.7%。这个比例在药企中非常高——但砸钱搞研发谁都会,难点是怎么让研发“出活”。
他们的做法是,用绩效机制把“创新”从口号变为可管理的流程:
项目里程碑管理:博凡格鲁肽、GZR4、GZR101/102……每个核心产品都有清晰的临床阶段目标和时间表。完成首例患者给药、进入II期/III期、达成临床终点,这些都是硬指标;
内外资源协同:不仅内部有博士后工作站、研发孵化平台,还外部合作Profil研究所等全球顶尖机构。绩效指标中必然包含“技术转化效率”和“合作成果输出”;
人才梯队与激励:陈伟博士从首席开发官升任董事长,释放的信号很明确——研发领军人物直接决定战略方向。内部“领袖计划”培养核心人才,科研人员不仅有项目奖,更有长周期的创新成果分享机制。
如果没有绩效体系把关,研发很容易变成“烧钱黑洞”。甘李的研发费用同比还略微下降,但关键项目全部加速推进——这说明资金效率在提升,而不是盲目堆资源。
———
三、供应链也能“绩效化”?降本增效的真功夫
2025年4月,甘李的胰岛素核心组件——卡式瓶溴化丁基橡胶活塞实现国产化,打破国际垄断。这件事看似是技术突破,背后其实是供应链绩效的胜利:
成本降低:进口件采购成本高、周期长,国产化直接省钱;
风险管控:避免被“卡脖子”,供应稳定性提升;
库存优化:缩短供货周期,减少资金占用。
更聪明的是,他们用股权投资的方式绑定上游供应商(赛分科技、汉邦科技),把供应链合作从“甲乙方关系”升级为“利益共同体”。这种深度绑定,比单纯压价或签合作协议有效得多。
供应链管理的绩效,不再是“采购价格下降X%”,而是“战略供应商协同度”、“国产化替代率”、“供应风险事件数”——这些指标才能真正支撑业务安全与成本优势。
———
四、国际化:绩效管理穿越文化边界
甘李的国际收入同比增长74.68%,这个数字背后是一套量身定制的国际化绩效体系:
区域差异化考核:在巴西、巴基斯坦、马来西亚等地,策略完全不同。巴西走政府合作(PDP项目),巴基斯坦推首仿剂型,马来西亚拿注册批件——绩效指标也得按地区定制;
本土化运营指标:不仅是销售额,更包括本地团队搭建、合规能力、合作伙伴满意度;
长期主义导向:比如在巴西供应短缺时火速支援,短期内可能不赚钱,但赢得了信任和长期订单——这类行为在绩效中会被正向认可。
国际化最容易犯的错误,就是用总部的统一KPI考核所有市场。甘李显然没掉进这个坑。
———
五、ESG与人才:绩效管理的“慢变量”
报告中,甘李花了不小篇幅讲ESG、安全管理和人才发展——这些看似“软”的板块,恰恰是绩效体系成熟度的试金石。
他们强调“质量文化”,不是靠罚款,而是靠全员培训、质量协议、国际化团队建设;
人才发展纳入绩效:连续获评福布斯海归菁英TOP100、最佳雇主等,说明内部人才满意度高;
ESG进入标普《可持续发展年鉴》,这不是公关动作,而是实打实的治理得分。 这些“慢变量”短期内很难直接带来财务回报,但长期看,它们决定了组织能走多远。甘李的绩效体系显然给这些软实力留出了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