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明康德的绩效密码:37%订单增长的背后,如何让“人”与“战略”同频共振?
药明康德202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,让医药圈为之一振——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高达566.9亿元,同比增长37.2%! 更亮眼的是,持续经营收入突破204.1亿元,同比增长24.2%。在复杂的全球市场环境下,这样的增长堪称惊艳。但数字背后,更值得我们探究的是:这家拥有近3.8万名员工的医药研发服务巨头,究竟做对了什么?答案,或许就藏在他们的绩效管理逻辑中。
一、战略落地:绩效不是孤岛,而是业务的“导航仪”
药明康德的“CRDMO”一体化模式,是其核心战略。而绩效管理,正是确保这一战略落地的关键齿轮。
“跟随分子发展”:绩效目标的动态延伸
药明康德的绩效体系,完美呼应了其“跟随客户”和“跟随分子发展”的战略。在药物研发早期(“R”阶段),绩效指标聚焦于新化合物交付数量(半年超44万个)、R到D的转化分子数(158个)。这些看似“前端”的指标,实则为后端商业化成功铺路。当分子进入后期开发和商业化(“D&M”阶段),绩效重心自然转向管线分子增长(新增412个)、临床后期及商业化项目数量(III期+商业化共160个)、以及最实在的产能利用率与交付效率。绩效目标随项目阶段动态调整,确保资源精准投放,员工力出一孔。
TIDES业务的“火箭速度”:资源倾斜的绩效映射
TIDES(寡核苷酸和多肽)业务收入同比暴增141.6%,成为最大亮点。这绝非偶然。药明康德的绩效体系,必然向这类战略新兴领域大幅倾斜。从产能爬坡速度(新产能释放)、服务客户数与分子数增长(客户+12%,分子+16%),到订单获取(在手订单+48.8%),都成为驱动团队开疆拓土的核心KPI。绩效的指挥棒,清晰指向未来增长引擎。
“短板”业务的绩效校准:灵活应对市场挑战
并非所有业务都一帆风顺。测试业务受市场价格影响,收入微降1.2%,其毛利更是下滑明显(毛利率下降12.1个百分点)。生物学业务虽增长7.1%,但毛利率也略降。这提示其绩效体系需要更敏捷的反应——可能在成本控制、流程优化、高附加值服务占比提升等方面设定更紧迫的目标,或动态调整激励策略,以应对市场波动。
二、效率引擎:绩效是优化运营的“手术刀”
高增长离不开高效率。药明康德的毛利大增36.22%,毛利率提升至44.45%,这背后是绩效管理对运营效率的深层撬动。
“工艺优化”与“规模效应”写入KPI
化学业务毛利率提升5.5个百分点,公司明确归因于“生产工艺持续优化”和“临床后期及商业化项目增长带来的产能效率提升”。这意味着,工艺创新成果、产能利用率、单位成本下降等硬指标,必然深度融入生产团队的绩效考核。效率提升直接反映在利润上,形成强力正反馈。
“全球联动”与“资源协同”成为硬要求
财报强调“发挥全球布局、全产业链覆盖的优势,各个地区联动”。这要求绩效体系必须打破地域、部门墙。跨区域项目协作效率、内部资源流转速度、知识经验共享贡献度等,可能成为中后台及管理岗位的关键考核项,确保“一体化”平台真正产生合力。
现金流管理:绩效的“生存线”
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飙升49.63%,体现了卓越的运营资金管理。健康的现金流是生命线,绩效指标中必然包含回款速度、库存周转率、项目预算控制等财务健康度指标,且权重不低。
三、人才熔炉:绩效是激活3.8万人的“点火器”
药明康德深谙,战略落地和效率提升,最终靠的是近3.8万名员工。其人才策略与绩效体系紧密咬合。
“招聘培训晋升激励”的绩效闭环
财报明确提出“通过招聘、培训、晋升、激励等方式留任优秀人才,以维持高水准服务”。这形成一个完整闭环:招聘找到“对的人”,培训赋予能力,清晰透明的晋升通道指明方向,而激励则直接与绩效结果强挂钩。高绩效者获得高回报(物质+发展),驱动整体人才水位提升。
“科学驱动”与“前沿洞察”纳入能力模型
生物学业务强调“秉持科学驱动理念”,为公司带来超过20%的新客户。新分子类型贡献超该部门收入30%。这表明其研发人员绩效,绝不仅看“做了多少实验”,更要看科学洞察力、新技术应用能力、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性,以及这些能力最终带来的新客户、新项目、新收入来源。知识型员工的绩效,核心是价值创造。
“全球人才高地”建设的长期投入
美国米德尔顿基地、新加坡基地的持续投入,是对未来人才版图的战略布局。与之配套的,是建立吸引、融合、激励全球顶尖人才的绩效文化,这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