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谊众:一份医药逆势增长的绩效管理启示录
在当下医药行业普遍承压的大环境下,上海谊众药业交出了一份令人眼前一亮的半年成绩单。
其核心产品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销量同比暴增487%,营业收入增长31.48%,净利润增长10.13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在研发投入激增87.63%的同时,公司依然保持了利润的正向增长。
这份成绩单背后,一套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正在悄然运转。这家药企究竟做对了什么?其中又蕴含着哪些值得借鉴的管理智慧?
一、目标聚焦:让战略真正落地生根
对于上海谊众而言,战略目标绝非墙上的标语,而是渗透到每个业务环节的行动指南。公司管理层清晰地认识到: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,精准的目标拆解与执行是生存发展的根基。
在核心产品紫杉醇胶束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,上海谊众没有盲目铺摊子,而是敏锐抓住“政策机遇窗口期”,制定了极具针对性的营销策略:“让医生愿处方、患者可获取、医院保供应、医保结算畅”。
这个看似简单的四句话原则,实际上精准锁定了药品价值传递的核心链条——从医生的临床决策,到患者的实际可及,再到医院供应保障和医保支付顺畅。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可衡量的结果导向。
“处方-供应-支付”全链条的打通, 使得紫杉醇胶束在短短半年内成功进入全国超过200家医院。这种高效的终端覆盖,正是目标精准拆解与执行的最佳证明。
绩效管理的本质,就是将战略转化为可执行、可衡量、可追踪的具体行动。
二、资源投放:刀刃用在最关键处
在研发投入上,上海谊众的选择堪称“精准制导”。报告期内研发费用达2876.5万元,同比激增87.63%。这笔不小的投入没有撒胡椒面,而是高度聚焦于两个战略方向:
一是持续推进核心产品紫杉醇胶束在乳腺癌、胰腺癌等其他癌种的适应症拓展,目前多个II期、III期临床试验正按计划推进;
二是全力攻坚两个具有突破性的一类新药:三功能单克隆抗体药物YXC-001(抗PD-1/VEGF/IL-2)和第四代高脑渗透性EGFR-TKI靶向药YXC-002。
这种“双轨并进”的研发策略既保证了短期业绩支撑点(紫杉醇胶束)的市场扩张潜力,又为中长期发展埋下了重磅创新药的种子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产能建设的“前置管理”思维。年产500万支紫杉醇胶束的募投项目还在建设中,公司就已提前启动了两项关键准备工作:
药监合规文件体系的编制与审核
核心技术人员提前介入设备调试与工艺验证
这种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的策略,确保了产能一旦建成即可快速投入使用,避免了常见的“设备等工艺”、“厂房等认证”的时间浪费。这种将风险管控前移的做法,正是高效绩效管理的精髓所在。
三、人才引擎:创新不是空中楼阁
所有战略最终都要靠人来实现。上海谊众深谙此道,在人才建设上展现出独特思路:
报告期内,公司研发团队从48人扩充至64人,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30%。在行业人才流动加剧的背景下,这家药企不仅没有核心技术人员流失,反而持续扩充高端研发力量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研发人员结构:57.81%为本科学历,23.44%为硕士,7.81%为博士。这种“金字塔型”的人才梯队,既保证了研发的前瞻性(博士领衔创新),又确保了项目的落地执行(本科为主体的研发中坚)。
在薪酬策略上,随着团队扩大,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从12.65万元降至9.65万元。这看似“降本”,实则是通过团队结构优化实现人才投入的更高性价比——不是简单地用高薪抢人,而是构建一个能持续产生创新成果的人才生态系统。
四、数据思维:从结果倒推过程优化
上海谊众的绩效管理体系中,数据扮演着“指南针”角色。每个关键决策背后都有扎实的数据支撑:
在营销端,紫杉醇胶束在特定临床试验条件下展现的显著优势(如4级中性粒细胞降低发生率28.67% vs 39.19%)成为市场推广的核心依据
在研发端,针对EGFR突变肿瘤患者的小分子靶向药研发,直接瞄准了现有靶向药物耐药后的临床空白
在产能规划上,年产500万支的目标设定,基于对肺癌、乳腺癌、胰腺癌等适应症市场空间的精确测算
这种“用数据说话、用结果验证” 的管理文化,使得公司能够持续优化资源配置。典型如报告期内叫停“紫杉醇胶束联合免疫针对肺鳞癌的临床研究”,正是基于对研发项目价值的重新评估。
五、可持续性:今天的投入是明天的产出
上海谊众的绩效管理最值得称道之处,在于其平衡了短期业绩与长期发展的艺术:
在营销端取得爆发式增长的同时,公司没有停止创新步伐——两个一类新药已开展临床前研究,多功能抗体研发平台和小分子靶向药研发平台持续建设中。这些今天的大额投入,将在未来3-5年逐渐转化为新的业绩增长点。
在产能建设上,一方面加快推进新厂房建设(预计2026年中期达产),另一方面对原有产线进行升级改造(预计2025年下半年完成)。这种“新旧并举、梯次推进”的策略,确保产能供给不断档。 这种长短结合的战略耐心,在追求短期财报表现的资本市场中显得尤为珍贵。正如半年报中强调的:“创新是企业发展唯一战略”——这句话不仅写在纸上,更落实在资源配置的每一分钱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