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北制药:利润暴涨42%背后,是绩效管理的降本增效
一、精准营销:钱要花在刀刃上
当行业整体承压,华北制药的营销团队没蛮干,而是打出了一套“聚焦+协同+出海”的组合拳。
聚焦核心产品,动态调整策略: 华北制药没有撒胡椒面似的铺资源,而是紧盯“亿元俱乐部”成员。半年时间,27.7亿元收入来自这些拳头产品。迅可(终端用针量)、注射用美罗培南、人促红素注射液、甲钴胺片等主力军表现尤为亮眼,销量增幅均超20%。
这背后是“以市场为导向,动态调整产品产量管控清单”的策略在支撑。绩效管理的核心之一,不就是把有限的资源精准投放到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吗?
产业链协同,灵活应对波动: 当阿莫西林等产品市场风吹草动时,华北制药没有单打独斗。他们迅速调整策略,依靠内部的产业链协同优势,快速抢占市场份额。华胜公司的工艺优化,就是在提升“非青非头”这条链的整体竞争力。
这种协同作战能力,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绩效体现——打通部门墙,让整体效益最大化。
加速出海,开辟新增长点: 国内市场承压,海外市场就成了重要突破口。深耕技术要求高的日本市场,保障泰国、菲律宾等地的订单交付,上半年实现出口收入10.97亿元。这不仅仅是销售数字,更是其国际化能力和产品竞争力的绩效证明。
营销费用同比下降8.34%,收入结构却在持续优化。这钱,花得值!
二、精细管理:抠出来的真利润
利润增长42.68%,开源固然重要,但更见功夫的是在节流上。华北制药的精细化管理,简直把“降本增效”刻进了骨子里。
成本管控“显微镜”模式:
大宗集采压价格: 物资供应分公司统一负责大宗物资采购,集中招标管理,专业分析上下游价格,目标直指“降低公司采购成本”。
技术降耗见真章: 利用技术优势,硬生生降低了原材料和动力消耗水平。每一分钱的节约,都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利润。
费用管理精细化: 销售、管理、财务费用全面下降,尤其财务费用降幅近20%。财务部门今年可能要被发锦旗了——成功发行5亿元短期融资券,年化利率低至1.86%,大大减轻了财务负担。
考核激励“指挥棒”效应: “持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,实施分类考核,激发内生动力。”这句话看似简单,却是绩效管理的精髓。考核什么,就得到什么。分类考核意味着不同业务单元、不同岗位有了更精准的“KPI”,更能调动不同团队的积极性。
风险防控“安全网”兜底: 严抓质量、安全、环保这条生命线。组织29次内部质量审计,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保持100%;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到位,未发生重伤及以上事故。风险管理到位,才能保障经营成果不因意外而付诸东流。没有安全这个“1”,后面再多的“0”也无意义。
三、研发创新:为未来绩效“蓄能”
在行业寒冬里敢大手笔投入研发,是需要魄力和远见的。华北制药深谙今天的研发投入,就是明天的绩效产出。
真金白银砸研发: 上半年研发投入4.56亿元,研发投入强度高达8.64%。这个强度,比某些药企的销售费用率还高!扎实开展研发投入“三年上、五年强”专项行动,目标明确,投入坚决。
管线推进结硕果: 绩效不仅看投入,更要看产出。
新产品研发与上市加速:抗感染、心脑血管仿制药立项;重磅生物药奥木替韦单抗高浓度注射液完成临床试验并上报;一类新药“重组破伤风疫苗”获批临床;3个高端化药(注射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钠、硫酸多黏菌素B、注射用硫酸艾沙康唑)获批上市。
一致性评价不停步:叶酸片、注射用头孢呋辛钠、维生素B6注射液通过评价,夯实存量产品质量和市场基础。
这些进展,都是未来业绩增长的“种子”。
科技荣誉添动能: 获得2024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,申请发明专利20件,取得授权专利10件(其中发明8件)。创新绩效,看得见摸得着。
四、数字赋能:绩效管理的“新引擎”
在华北制药的精细化管理画卷上,数字化、智能化是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他们正在用科技重构绩效管理的效率和边界。
重点项目加速跑: 特色合成药物基地项目试生产顺利,专项验收按计划完成;先泰公司智能化冻干项目更是提前完工进入生产验证阶段。项目的高效推进,本身就是卓越项目管理能力的体现。
“人工智能+”深度赋能:
知识管理智能化: “利用DeepSeek大模型构建企业知识库”——这意味着海量的技术文档、生产经验、市场情报、法规政策可以被快速检索、理解和应用,极大提升决策效率和员工能力。让企业的集体智慧真正流动起来。
流程自动化增效: “深化流程机器人(RPA)技术应用”——那些重复、规则明确的业务流程(如数据录入、报表生成、发票处理等)交给RPA,释放人力去处理更复杂、更具价值的工作。降本增效,立竿见影。 科研管理数字化: 完成科研项目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,让研发项目的进度、资源、成本、风险一目了然,提升研发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。管好研发过程,才能结出创新果实。